春日的北京,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北京展览馆内流光溢彩,人潮涌动。由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主办的《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新书发布会在此盛大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行业精英、非遗传承人、文化领域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文化盛宴。
《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一书由运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云峰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荣誉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董事长蔺涛联合主编。《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全面展示了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文化内涵,以“一县一砚”的独特视角,彰显了山西117个区县市的厚重文化底蕴。它的问世,是传统工艺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也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思路。
展开剩余77%蔺涛大师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理念,专注于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他发起《晋在砚中》文化工程,致力于为山西省117个县市区各打造一方绛州澄泥砚。历经十年匠心耕耘,目前所有作品已完美收官。
在创作过程中,蔺涛大师带领团队深入山西省11个地级市、117个区县市实地考察调研,精心选取各地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历史故事作为创作题材。以绛州澄泥砚为载体,选用新绛县汾河湾沉淀的细腻泥土为原料,凭借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雕琢烧制出117方主题作品。这些砚台规格统一,长约24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4厘米,大小适宜;色泽以蟹壳青、虾头红、鳝鱼黄为主,皆是砚中上品;质地细腻温润,硬度约摩氏4度,发墨流畅且不伤笔毫;图案设计兼具传统韵味、创新巧思与时代特色,每一方澄泥砚都承载着对应区县市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堪称记录山西历史的珍贵见证与传世瑰宝。
李云峰负责组织编辑《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相关工作。他广泛联络山西11个地级市作协主席,以及117个区县市各级作协主席与当地知名作家,依据蔺涛大师为各区县市砚台设计的雕刻图案,结合当地典故传说、名胜古迹、特色物产、千年古县及红色革命老区等元素,以文学之笔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作品,生动讲述了山西117个区县市人文历史与红色革命的精彩故事。
山西省新绛县诗词楹联学会受蔺涛大师委托,召开专题研讨会,全体会员群策群力,为书中117方砚及额外制作的10方砚,共计127方绛州澄泥砚各创作一副楹联。会员们深入研读文章内容,深挖砚台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各区县市实际情况,精心雕琢出文质兼美的楹联佳作,力求实现砚与联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现新绛楹联的独特魅力,助力本书更好地传播山西文化。
这些精心打磨的楹联,宛如画龙点睛之笔,与砚台相得益彰。从雄浑巍峨的太行山脉到灵秀婉转的汾河之畔,从忠义千秋的关公精神到诚信为本的晋商文化,从雁北古老的长城遗迹到晋南黄河臂湾的盆地风光,从雄伟壮阔的上党地区到英雄辈出的吕梁山脉……每一副楹联都精准彰显各区县市的地域特色,提升其文化形象与品位。如“五台圣地,晨钟暮鼓醒尘梦;千佛道场,经诵禅修证善缘”,巧妙呼应五台县五台山的空灵禅意;“半壁琼楼半壁窟,窟傍楼,楼傍窟,如悬世外;千秋宝殿千秋榭,榭依殿,殿依榭,若挂云中”,生动描绘出浑源县悬空寺的壮美奇观。这些联语笔力遒劲、气韵灵动,让静默的砚台在方寸之间诉说着三晋大地深厚的历史人文故事。
当国家级非遗技艺与国粹楹联艺术相遇,不仅拓展了传统工艺的美学边界,更通过“一县一砚一联”的创新范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延续与传承立下汗马功劳。这场文化交融的浪潮,正谱写着新时代山西的文化华章,生动诠释着新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的独特魅力,以及国粹楹联文化的永恒生命力。
此次“砚墨联姻”的文化创新实践,不仅让作为“山西三宝”之一的绛州澄泥砚焕发出全新光彩,更开创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化出圈新模式。当国宝非遗技艺邂逅国粹楹联艺术,既延展了传统工艺的美学维度,更通过“一县一砚一联”的创新范式,为传播、传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下了卓著功勋。这场文化共振正激荡出新时代的山西华章,生动地诠释了新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的独特魅力与国粹楹联文化的永恒生命力。
澄泥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是集历史、文化、艺术、雕刻为一体的文房重器与文化载体。绛州澄泥砚更是久负盛名。蔺涛大师制作的绛州澄泥砚,选料考究,创意新颖、构思独特,技艺精湛,曾七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系列砚堪称他创新的里程碑。
《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这部著作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将山西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贯穿古今,也将成为三晋大地又一部传世之作。
作者:山西新绛县新闻中心 孙永年 卫世新天津股票配资
发布于:山西省下一篇:没有了